2020年12月12-13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深圳举办年会。会议主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
本次大会在主旨报告阶段设置前瞻论坛、 热点研讨交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营造、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碧道建设、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沿海/滨水景观设计等领域最新科研动向及创新趋势,融合政产学研等各方围绕建立美丽中国的经验及问题,共同探讨展开交流研讨。
大会邀请了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和院士专家做大会报告,来自国内外生态、住建、环保、设计、景观、水利、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和专题报告。
GVL怡境国际集团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参加了本次年会。怡境景观集团执行总裁刘刚先生以“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实践”在大会上演讲,通过怡境在西安西咸新区的三条河流:泾河、沣河、沙河的滨水治理和滨水空间设计实践,分享怡境针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环境、经济、人文三重生态,提出生态都市主义视野下的设计策略,阐释了滨水空间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类公共空间,在新城开发时,必须生态先行。
当我们谈起世界四大文明时,也是对应谈着四大河流域,是四大河流域孕育出了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水是滋养人类文明的动脉,它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
历史
|“八水绕长安”的美丽和忧伤
长安有“八水”,指的是长安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渭、泾是其中两条大的河流。“八水”均属黄河水系。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汇入渭河。由于时代变迁,浐河成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后又与沣河的交汇。
历史上的“八水”拥城泽地,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写汉代上林苑的美,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构筑而成的天然密集水网系统,不仅使隋唐时期的长安成为一个用水富足的城市,还给它带来了“陆海”(指湖泊和池沼很多)的美称。唐朝的长安,城市与水生态之间也达到了稳定的平衡,在丰盈的水脉系统基础上,建成了丰富的渠网引水入城。不仅满足用水需求,也孕育了航运经济与商帮文化,满足了贵族与平民的观景与游憩需求。
然而唐宋以后,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八水成为暴涨暴落的季节性河流,泾、渭、灞等河流水量明显减少,一些维系唐长安城繁荣的人工渠道相继干涸,水运功能衰退,城市用水紧张,农业生产不景气。
到近现代,无限制的森林砍伐造成秦岭山脉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西安城区严重缺水的尴尬局面,加上近代工业污染,作为黄河一级支流的渭河和它的灞、浐、泾、沣、滈、涝、潏七条支流,生态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扰。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中,西安居首位。2007年夏天,由陕西水务部门和民间环保人士组成的考察团,开始沿着“八水”流域,进行了为期60天的徒步考察。昔日“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在他们的视野里充满了美丽及忧伤。
现在
|生态都市主义下的“八水润西安”
在城市发展过程,像西安这种情况不是个案,也不单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在国际上,同样伴随着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重新思考。学术界在90年代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到了21世纪,已成为景观和城市设计领域的一种新思想而广泛传播。
2008年末,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教授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学的思想,适时提出了“生态都市主义”,并在2010年出版了《生态都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文集。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是景观与城市的关系,重点研究退化的城市中心、工业废弃地等城市问题。生态都市主义研究的是景观、城市、人之间的问题,实践对象是整个城市。它把生态方法视作城市紧急补救的措施和新兴城市的组织原则,认为设计是城市化过程中连接生态及其环境的重要纽带。
2014年,《生态都市主义》被翻译成中文版引进国内迅速在行业和学界引起反响。与此同时,国内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伴随近年的生态建设持续热度,西安也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河流治理措施。
在2012年,西安提出“八水润西安”水系规划,除原本的八水以外,还将各支流、湖泊共同纳入城市水网系统之中,目标是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生态都市主义主张把整个城市看作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从整体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景观美化或者环境治理,还涵盖环境、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八水”作为西安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自然也承载环境、经济和人文的影响。
就在这个生态都市主义中外学界和行业的相互呼应背景下,怡境设计师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基础,针对环境、经济、人文三重生态,分别提出生态都市主义视野下的设计策略:
·环境生态:
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强调景观的动态变化。
·社会经济:
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以更少的资源建设城市。
·人文生态:
转译历史元素,关注人在其中的媒介作用。
怡境设计师在对西安水系及西安城市发展进行分析后,运用这种设计策略在泾河、沣河、沙河三条河流的滨水治理和滨水空间设计实践。
治理
|怡境的“三河”滨水空间设计实践
2016年,怡境开始泾河、沣河、沙河的滨水空间设计实践。从“三河”的滨水空间设计实践过程中,从城市规划整体出发,都体现了生态、经济、人文三方面对城市的影响作用。
·自然做功——泾河新城环境提升治理景观项目
泾河新城环境提升治理实践很好说明了环境生态对城市的塑造与影响。
穿城而过的泾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在八水绕长安的盛景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关键的作用。先天的水利优势奠定了商帮文化的兴起,从而走出了一条闻名天下的“茶马古道”,历史上一度被誉为“中国西部的华尔街”、“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
但是后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里曾经洪水泛滥成灾。所以在新城开发过程中,我们首先经过对水位线的科学分析,将场地划分为四个关键区域,这些区域可根据季节性洪水的高度被洪水淹没。
这些为治洪所划分出的四个区域同时造就了四个不同体验的景观区:
·自然河道区:
长期处于潮湿及泛洪状态的区域,使用率较低。
·河滩生态公园区:
五年一遇防洪线上,可偶尔被淹没,设置供人休憩、散步、骑行的活动空间,引入当地动植物恢复河滩湿地。
·河滩休闲公园区:
十年一遇防洪线上,可布置雨洪湿地或非永久性活动场地。
·防洪堤后区:
百年一遇防洪线之上,可修建永久性构筑物,举办城市核心活动。
其次,设计师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在五年与十年一遇洪水线间打造 “龙鳞湿地”,通过河流的自然生长观察到生态的自我重塑性。
“龙鳞”减缓了河流流速,创造了丰富的生物栖息地,也被水流塑造成自然的形态。“龙鳞”湿地起伏的地形也带来沉浸式的湿地游览体验。设计师希望呈现出的景观是“让自然做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在治污策略上,对于这片生地中现有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三种污染源(工业污染、家庭污染、农业污染),怡境提出了多种物理净化与生物净化措施,而考虑到尺度与成本问题,主要采用生物方法治污。因为湿地是很好的净化措施,同时提供了优质的生境;科学选择植物在进行土壤净化的同时也提供了优质的景观。
·授河以力——沣河(文教园段)湿地生态公园
沣河(文教园段)湿地生态公园实践体现了以景观的手段对城市经济与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西咸新区,一条20公里长的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横贯南北,勾勒出未来城市新的功能与形象格局。沣河作为贯穿西咸新区南部的主水脉,是西安文化古城与西咸国际新区的交界线,承载了自西周以来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被寄望城市的未来。
作为“文化教育园”的东部门户,如何导入客群流量是设计之初便开始思考的问题。设计师经过前期大量的走访与调查,最终设计定位为“城市会客厅”。作为新城开发的前置环节,该场地类似于居住区项目中展示区的作用,表达了政府对新城建设的决心,呈现出未来美好生活方式的愿景。
设计团队以“大公园,微旅游”的思路,将项目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考虑,既解决了城市双修问题,又解决了旅游产品的构建问题。同时还以“小生活,新模式”理念赋予了区域市民以新生活方式,最终得以实践西咸新区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团队以用户思维来“引流”,提出“用一张照片打动你”,以游玩拍照的视角打造亮点空间。
地形起伏的花田景观,在道路与花田之间营造多变的高差。利用微地形的打造,增强空间立体感,营造小尺度的空间变化,丰富游览体验,以人视角可以得到花海的视觉体验。云纹迷宫的图案西周青铜器云纹和雷纹,圆形与方形的连续构图,象征对大自然的崇敬。在迷宫之中与廊桥之上有不同的游玩感受。
二十四驿是怡境提出的24h满足游客旅途需求的智能驿站,根据服务半径划分为三种量级,配合绿道建设实施,通过运营进行财政反哺。在公园里建筑占地不超过5%的建设指标下,形成完善且现代化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体系。
这也是呼应和配合西安“三河一山”的绿道体系规划建设,根据《西安市“三河一山”绿道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渭河、沣河、浐灞河和秦岭丰富的自然山水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构建出“三河一山”绿道网络。
沣河项目始于2016年,建成后经过三年多的投入使用,产生出一定社会效应,取得了不错的招商效果,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在参观完后,将美国外首个文化投资项目落户西咸国际文教园。经济效应上,怡境研发的海绵城市系列产品在沣河项目的应用,也使得项目维护成本较低。以低造价与低维护带来较高的社会评价,区域经济带动也是景观行业对社会的一大重要价值。
同时沣河(文教园段)湿地生态公园也获得了中外行业的认可,获奖包括亚非中东区域的IFLA大奖的经济可行性荣誉奖、2020年AILA Award 国家卓越奖、第六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景观设计类银奖、2019年第十届园冶杯市政园林大奖等。
·文化转译——沙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河流寄托着一个地方文化的历史。怡境在文教园段沙河湿地生态修复实践中,主要想表达景观视角对人文生态的一些思考。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的各种故事都刻进了西安的骨子里。我们不需要像历史学家那样还原历史原貌,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景观的手法——转译,去唤醒人们对河流的记忆。
设计师选择提取转译的对象是“辟雍”。文教园原为辟雍遗址(灵沼乡一带),辟雍为周天子所设大学,辟雍是圆形建筑物,四面环水为雍。贵族子弟都在辟雍学习礼仪、音乐、舞蹈、骑马等。所以辟雍是一个教育的地方,它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也代表了文教园的城市精神。
设计师从中提取的概念元素明堂、环形水系、繁密园林、文化活动,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转译成充满亮点活动空间。这个空间中,不仅学堂建筑造型简约,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草坪为人们提供休憩空间与开阔视野,也为文化运营提供场地平台。
设计师从“辟雍”中提取的概念元素明堂、环形水系、繁密园林、文化活动,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转译成充满亮点活动空间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
走进历史发展的脉络,怡境通过这三个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实践,更好地解决了城市的生态问题。泾河、沣河、沙河三个项目也分别代表了从环境、社会经济、历史人文三重生态去创造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实践。这三个项目近年国内外陆续获奖也反映了社会和行业对怡境这些思考的认可。
一个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文明源于良好的生态,也亡于恶化的生态。因此,重视生态环境成为了人类整体的共识。无论是国际上的巴黎协定,花园城市,还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公园城市,还是万里碧道等,都是突出了生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滨水空间设计实践的核心是要治理生态病,而不仅仅是治理城市病。生态都市主义生逢其时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基于生态都市主义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治理城市环境问题,还可以激活当地的经济、旅游以及文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